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回首頁 /
第二類【人間佛教論叢】 /
033-035人間佛教語錄(共3冊) /
033人間佛教語錄1 禪門淨土篇 /
p029 禪是什麼?
p029 禪是什麼?
禪像什麼?有十二種譬喻:禪如一張薄紙,擣破即空;禪如空手拳頭,手鬆即了;禪如空中雲霧,一掃即空;禪如三冬冰凍,一熱即溶;禪如大地黑暗,日出即明;禪如真相不明,一疑即悟;禪如鏡上灰塵,抹淨即見;禪如芭蕉中心,剝了即無;禪如春天花朵,風吹即謝;禪如柴中火星,一撥即熄;禪如眾生妄想,一明即了;禪如無迷無悟,證者了知。—《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就好像是啞巴吃蜜,甜味點滴在心頭,只能體會,不能言傳。—《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是什麼?禪是自覺、禪是生活、禪是藝術、禪是幽默、禪是自然、禪是空無。禪,是我們的自心本性。—《六祖壇經講話‧般若品》 禪是人間共有的寶藏,禪是人間佛教的根本。禪不是從知識上去理解,無法以知見了達,它必須從生活中去修行、體驗,它是從矛盾中可以統一,從差別中可以交流。—《六祖壇經講話‧般若品》 禪是光明,可以照耀自己;禪是般若,可以光大自己。禪是一個朋友,在禪的裡面,天下都是有緣人,一切諸佛菩薩、大地眾生,都是我們的眷屬。—《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的層次有三:1.外道禪:由於對佛學沒有很深的認識,一知半解,容易引生邪見、傲慢,這是外道禪的過患。2.聲聞禪:小乘羅漢以出世的思想放下一切,遠離世間,入山修道,閉關參禪,因此也有三種過患:第一、慈悲不夠;第二、獨善其身;第三、證佛障礙。3.菩薩禪:菩薩禪是追求聖法。菩薩發心普濟眾生,不但不捨棄一法,更不捨棄一個眾生。因此,參禪的動機要正,發心要大;參禪的動機不正,就容易有過患。—《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是健康之道,禪的功用可以開闊心胸、堅定毅力、啟發智慧、調和精神、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鍊心志、理解提起、記憶清晰,尤其禪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也。—《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口頭禪是禪學,是禪的學問,不是禪宗,不是禪行。口頭禪只是學了一些禪門的術語、禪門的典故,搬來弄去,是沒有用的。—《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我們不必疑惑,不必分別,不必揀擇,不必把禪定的體和用分開,定是體,禪是用,體用一如,禪定一致,這就是外禪定。—《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非坐臥、非言說、非文字。禪,窮諸內心,心地一明,大地山河,森羅萬象,都在我心中。—《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的名稱很多:1.凡夫禪:一般凡夫為了鍛鍊身體,為了澄心靜慮,每天打坐十分鐘、二十分鐘,這叫凡夫禪。2.小乘禪:懷抱出世的思想,但求自己解脫生死,以此小乘心態參禪,叫做小乘禪。3.大乘禪:以救度眾生的菩提心參禪,故能與佛道相應,為大乘禪。4.祖師禪:特別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至六祖惠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禪。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故稱祖師禪。5.生活禪:六祖惠能大師主張,禪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禪宗諸祖亦強調「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禪,不離生活,這就是生活禪。6.鸚鵡禪:自己不懂禪法,也沒有真參實學,只是學會了幾句禪的術語,便如鸚鵡學人講話般到處炫耀,這是鸚鵡禪。7.三關禪:指禪宗將參禪證悟境界分為三關,即:破本參、破重關、破牢關*1。8.老婆禪:在禪宗的公案裡,有的禪師老婆心切,叮嚀囑咐,一而再,再而三,拖泥帶水,不能乾淨俐落,稱為老婆禪。9.文字禪:有的人參禪,不是從心地上用工夫,而是著書立說,透過文字三昧,從文字裡慢慢體會禪的意境,是為文字禪。10.止觀禪:指繫心於所緣境,繼而運用正覺智觀察、思惟的止觀雙修禪法。11.野狐禪:一個禪者為了一句「不落因果」,墮野狐身五百世,後於百丈禪師處得一法語「不昧因果」,因而脫離野狐之身。由此公案,比喻沒有見性,迷失本心,名為野狐禪。 12.棒喝禪:禪門提倡棒喝,一聲霹靂,破除黑暗無明,照見真性情。像「馬祖一喝,百丈耳聾三日」,像黃檗禪師和臨濟禪師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從棒喝裡透露禪的消息,是為棒喝禪。13.一指禪:俱胝禪師遇信徒請示:「如何是道?如何是佛?怎麼樣入佛?」無論什麼問題,他只豎起一根手指來回答,這是一指禪。14.一味禪:世間百川流歸大海,同為鹹味;出世間的百千法門,同歸方寸。再多的問題,禪的一味就可以調和了。15.一字禪:比方來說,你參一個「無」,語默動靜,行住坐臥,都是一個「無」。在行住坐臥之間,都不離一個「無」,這就是一字禪。16.看話禪:臨濟宗大慧宗杲禪師所提倡,專就一則古人的話頭,提起疑情,牢牢看緊,歷久真實參究,以致於悟道的觀行方法。例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如何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念佛是誰?」「狗子有佛性嗎?」這都是有名的話頭。17.默照禪:宋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所倡導。默,指沉默專心坐禪;照,以慧鑑照原本清淨的靈知心性。默照禪就是在沉默寂靜裡觀照自己。18.南宗禪: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分為惠能、神秀兩支。惠能弘法於南方,舉揚「一超直入如來地」的頓悟禪法,是為南宗禪。19.北宗禪:與「南宗禪」相對稱。五祖圓寂後,神秀遷至江陵當陽山,力主漸悟之說,其教說盛行於長安、洛陽等北地,故稱北宗禪。20.如來禪:指佛地的禪定,即入於如來地,證得聖智法樂,為利益眾生而示現不思議的廣大妙用者,稱如來禪。—《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是一種奉獻,是一種喜捨,是擴大自己,悲憫眾生。—《星雲大師講演集‧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禪,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我們心靈上的塵埃;如天上的白雲,可以讓我們悠遊法界,任性逍遙。—《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禪》禪語是不合邏輯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禪語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含義。—《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禪》禪不只是打坐、閉目,禪是無所不在的。有時,禪師的行徑看似離禪很遠,不是禪法,甚至打罵棒喝,雖然奇形怪狀,卻能把禪的味道顯露出來。—《星雲大師講演集‧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生活裡,有了禪就有力量。有了禪,人可以隨忍隨住;有了禪,死生憂樂不能移;有了禪,就等於擁有了宇宙,大千歸宿在懷抱,一切風光現眼前。—《星雲大師講演集‧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日月,寒盡不知年」*2、「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隨地覓取,都是禪。一般人誤以為禪機奧祕,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禪的感覺。其實,禪本來就是自家風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處充斥,俯拾即得。—《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禪》禪,不可以用語言文字道盡。說破了,就不是禪,而是糟粕、是知解。—《星雲大師講演集‧生命昇華的世界》禪是不能說的,但是禪又不能不說。禪宗重視傳燈,重視師傳。所謂師傳、傳燈,有時需要以信物做憑據,有時又需要用言語來印證。但是禪師們往往只用三言兩語,就可以道破千古謎底。一般世間上的學問知識,是從分別知見上去了解的,而禪宗所追求的,是一種超越的境界,是從無分別的內證去直接證悟的。—《星雲大師講演集‧從六祖壇經到禪宗教學的特質》禪是言語道斷,禪是不可說的,禪是教外別傳,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心印心,離開言說。—《星雲大師講演集‧從六祖壇經到禪宗教學的特質》禪,好比一朵花,為生命增色彩;禪,好像一撮鹽,為世間添滋味;禪,似一幅畫,能美化環境;禪,如一滴水,能滋潤身心。—《禪話禪畫‧序》禪,有時空的普遍性;禪,有人生的平等性;禪,有智慧的幽默性;禪,有尊嚴的規範性。—《禪話禪畫‧序》禪,不限任何形式。有了禪,可以讓我們認識般若本性;有了禪,可以將我們帶入更高的境界。—《禪話禪畫‧序》禪,不是知識,是悟性;禪,不是巧辯,是靈慧。不要以為禪師們總是機鋒銳利,有時沉默不語,同樣有震耳欲聾的法音。—《星雲禪話‧像牛糞》生活在忙碌、緊張、動盪、紛亂的今日社會,必須尋找一股安定我們浮躁心靈的力量。禪,無疑是祛除我們心中焦慮疑懼的力量;禪,是安住我們身心的一劑清涼散。—《星雲禪話‧序》雖然佛學上最高層次是「無住生心」*3,一般社會大眾恐怕不易做到,但仍應先求安心法門,而「禪」就是安心的不二法門。—《星雲禪話‧序》禪是不離開人間的,禪是幫助我們在人間獲得解脫的不二法門。—《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禪》禪,是一種藝術的生活;禪,更是一種圓融的生命,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如此美妙的禪,不只屬於寺院所有,也不僅僅是出家人所獨享,應該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生活裡,都需要禪的智慧、自在、率性與逍遙。—《星雲禪話‧序》禪,是悟的,不是學的。知識可以學,禪無法學。禪,也不是依樣畫葫蘆,而是完全「以己心去接師心」。莫以為自古禪僧舉止怪異、言談奇特,其實,怪異中有真實,奇特中有常理。若非禪僧,只要一開口,行家面前就知有沒有。禪悟不是裝的,禪悟是從自然中流露的。—《星雲禪話‧尋羚羊》佛法講究機緣。禪,就是機緣。你懂得,無時不禪,無處不禪,無人不禪,無事不禪;不懂,即使說得天花亂墜,也與禪無關。—《星雲禪話‧一切皆禪》禪,有如空山寂靜,唐朝詩人王維〈鹿柴〉詩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禪就像這樣,空山寂靜,好像大地不存在了,樹木花草,卻蘊含無限生機。不見一人,但聽而不聽,不聽而聽;聲而無聲,無聲而聲。「大音希聲」卻充塞其中,那就是禪。—《星雲法語‧禪的譬喻》禪,有如山泉清流,渾然天成,不假造作;自然而流,不帶勉強。你看,淙淙清泉,於山窮水盡處,它百轉千折,隨緣安然,任運逍遙;它澄澈見底,甘純清淨,可以滌人俗慮。—《星雲法語‧禪的譬喻》禪,有如圓月光明。禪如天上圓月,光明卻不露鋒芒,柔和卻不矯情。它遍照山河,沒有偏私;它展現圓滿,沒有隱藏。—《星雲法語‧禪的譬喻》禪,有如銀雪潔白。雪,富有晶瑩的特性;雪,給人潔淨的感覺。禪,就像銀白的雪一樣清淨,沒有雜染;禪就是這樣,沒有歪曲,沒有化妝,沒有掩飾。—《星雲法語‧禪的譬喻》人心的思惟很複雜,事情的瑣碎也很煩人,不過我們可以化繁就簡。有人問禪師:「讀經典的時候,遇到艱澀不懂的字,怎麼辦?」禪師回答:「查字典就好了。」其實,許多事不必想得太多。能幹的人,可以把複雜的事情單純化;不能幹的人,常常把單純的事情複雜化。禪就是簡單,就是單純化。所謂人間佛教,也和禪一樣,不希望複雜、瑣碎、艱深,一切簡單自然,就是人間佛教。—《星雲法語‧如何生活》禪是什麼?禪是平常心,是一種心境,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環境的變化而喜憂;平常心,是一種境界。惠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超脫物外,超越自我。既能超越,還拖泥帶水做什麼?—《星雲法語‧再談平常心》禪不是刻板,不是呆坐,禪更不是墨守成規。禪是活潑,是幽默,是方便,是靈巧;有方便、有靈巧才是禪。過去古代的禪師大德,他們揚眉瞬目、舉手投足都是禪,甚至一言一行、一思一想無非中道,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無非禪心。所以只要我們有了禪心,再看世界、看自然、看萬象,一切都充滿了禪機,充滿了妙趣。—《星雲法語‧何謂禪》人是「有情」的眾生,但是有的人情感太熱了,只有五分鐘熱度,不能維持長久;有的人情感太泛濫了,讓人受不了。所以,有時候淡泊一點的情感,反而更能持久,甚至愈久愈香。淡泊的情,就是真性情;淡泊的情,就是禪者心。—《星雲法語‧平常之道》禪不立文字,也不一定靠別人傳授,完全是自悟自修、心領意會。參禪也沒有什麼訣竅,只要「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4,鐘板一聲,坐脫身心,精神昇華,因緣成熟,那就自然明心見性了。—〈開示〉「禪」是很單純的東西,單純到無言、無念、無門、無心。不需透過語言溝通,而是要「心心相印」的。—〈開示〉禪的世界可以包容天地、徹古通今,在禪修中可以淨化身心,可以變化氣質。禪的教育在於無言說教、靜心思惟,從中體現慈悲智慧、感受人我一如。能把禪運用在人間生活中,才不失禪意。—〈開示〉禪,就是自我的教育。眼睛一閉,看心,去找自己的本來面目,有摸到自己鼻孔的感覺,有回到家鄉的另一番詩情畫意,那就是有人間禪味了。—〈開示〉禪是什麼?「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5。禪在有無之中,體會到有無一如,那就得到禪的消息了。—〈開示〉禪的妙用在哪裡?在發心當中、在慈悲當中、在生活當中,慢慢體會到:「哦!原來是這樣啊!」「哦!我懂了!」能參出這麼一點點消息,那就是禪意了。—〈開示〉禪,人人本具;禪心如寶藏,要好好開發。參禪不是要你成佛,而是要你開悟。悟道後的人間,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花木才是真正的花木,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開示〉禪是明心見性,是直下承擔自己的家業,將本來屬於自己的家業發揚起來,不再作「懷珠的乞丐」、「長者的窮子」。—〈開示〉禪,沒有時代的隔閡,只要有人生活在世間,禪就會一直被發現、被體悟,因為禪就是我們的生活,一種完全回歸宇宙自然的生活。—〈開示〉禪是一種教育,最能改變人的氣質;禪是找到我們自己、證悟到我們自己本來面目最好的方法。人間的禪者,悟道不冀望別人,能找到自己,當下即是。—〈開示〉禪不是佛教專有,也不是佛陀所創造;禪是佛陀發現的,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說穿了,禪就是人間佛教。—〈開示〉 禪師的棒喝啐啄,是教禪;禪者的揚眉瞬目,是論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參禪;趙州八十尚猶行腳,是修禪。—《佛光菜根譚》 有禪,就像有花朵,能芬芳香郁;有禪,就像有山水,能美化環境;有禪,就像調味品,能增加百味;有禪,就像有陽光,能照古鑑今。有禪,才有人間,可以說,禪心是宇宙人間的本體。—《佛光菜根譚》 禪,是個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不受欲念牽累,隨時隨處充滿著生命力。禪能轉迷為悟,轉邪為正,轉小為大,轉苦為樂,正可以扭轉現代人生活的委靡。—《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不是口上說,不是心裡思,不是意中想,而是這一切的完全放下。—《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溝通了人我的關係,溝通了心物的關係。禪者與禪者之間的接心、印心,處處都說明了禪的人間社會性。—《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所謂禪,就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空間的遠近,沒有人我的是非,因為禪者對時空有普遍性的悟入,所以剎那之中有永恆,一念之中有三千。—《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就像太陽的熱能一樣,只要有心,人間到處無不充滿了禪機,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是什麼呢?據青原禪師說,禪就是我們的「心」。這個心不是分別意識的心,而是指我們心靈深處的那顆「真心」,這顆真心超越一切有形存在,又呈現於宇宙萬有之中。—《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是從瑣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個身心去參透宇宙的無限奧妙,是化偉大於平凡、化高深於平淡的修持。—《人間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方法》 禪充塞於宇宙之間,禪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禪。日常茶飯、如廁沐浴,無一不是般若和禪定的風光。—《人間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方法》 禪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心,是人生的放曠,是生活的幽默,是一種直覺、一片定慧。禪不在多言,不在世俗文教經典中,沒有你我凡聖的差別,禪就是一種光芒、一片靈犀。—《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禪不是少數人的,禪是人間的。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了大迦葉,把禪心交給了每一個眾生。—《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是包容一切的,禪不是隱居深山老和尚的專利,禪是儒、釋、道三教九流社會大眾每一個人都需要的。—《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在叢林生活中,尤其注重因材施教的啟發教育,讓所有的順逆之境,都可以是開悟的因緣法門。—《人間佛教系列‧佛學與求法‧叢林的教育法》 禪就像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在任何汙濁的生活環境裡,都能有清淨素雅的心田。「悟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6,有沒有禪,差別是很大的。—《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禪,是人生的潤滑劑,透過遊言戲行,能使生活現出一片幽默的風光。—《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禪,不是賣弄,而是自在自如。如果能遊心禪海之中,人生便處處是轉機,時時含妙意。—《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禪,就是如實面對現實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勞筋骨,要在生活裡面植根,再慢慢的昇華,漸漸的擴大。心靈可以高上萬丈青天,腳卻要踏著實地,這才是禪的主要內容。—《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空、有都非究竟,禪是非空非有,離形去智,息盡妄緣的。禪要「兩頭共截斷,一劍倚天寒」*7。—《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是一種歡喜自在。即便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樹下、木板地蓆,也都能睡得安然自在。同樣是吃飯睡覺,有禪沒有禪,味道就是不一樣。—《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是無你、無我、無聖、無凡,更沒有貴賤的差別。—《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所謂「禪」,平常心是禪,花開花落是禪,人生人死也是禪。把對待泯除,把分別丟棄,不可說有,不可說無。所以禪離語言文字,不假思惟、分別,在那個時候,才有一些禪意。—《人間萬事‧禪心》 禪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一種超越人生思想的境界。禪不是哲學、辯論,禪也不是一種思惟、探討。禪是透過悟道,對宇宙人生有另外的一種看法,另外的一種安排。—《人間萬事‧禪心》 禪,雖是每一個人(所有眾生)的心,但是,禪是如來首先發現,繼而歷代祖師相繼發揚。雖然「千年闇室,一燈即明」,但凡夫眾生至今還在找尋自己心中的燈光。—《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禪有如來禪,有祖師禪。其實說來,禪不是如來的禪,也不是祖師的禪,禪是每一個人的心,是吾人共有的寶藏。—《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星雲日記》 禪心,好比花開,散播芬芳;好比月亮,透出光芒。—《台灣大學講演‧禪門的自覺教育》 禪,有如山谷清泉,流向人心深處,洗淨糾結不清的意識分別,化解頑劣束縛的迷情妄執,帶給生命一股清涼自在。—《星雲說偈》 我們做人,何妨像一朵花,多給人一些欣賞、一些芬芳、一些氣質、一些美感。怕的是做人像一根刺,逢人傷人,遇事害事。修道者要做靈山會上的那一朵花,給人喜悅。禪,就是一朵花,喜悅芬芳。—《星雲說偈》 禪門的祖師們,一揚眉、一瞬目,一舉一動,都是禪機。禪,指東說西,「懷州的牛吃草,益州的馬腹脹」*8,才有禪味。—《迷悟之間‧幽默一下》 註釋*1破本參、破重關、破牢關:禪宗的祖師們多運用三句問題,反復探測學人的境界,稱為三關。後人即以三關用為三段證悟的境界,命名為初關(又名本參)、重關、牢關。有些禪門的行人,利根者一悟即三關透澈,有的一次透破二關,普通則繼續的參,逐一的破,由此可知三關並非有固定的階段,只看各人的根機如何。有的人曾將三關配於教理,即破初關得人空,破重關得法空,破牢關證空空。*2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日月,寒盡不知年:《全唐詩》太上隱者〈答人〉。*3無住生心:「無住生心」既非不著意,也並非著意,而是在不住不著中遍生於一切處,遍生出一切法。*4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五燈會元》卷二十〈侍郎張九成居士〉。*5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五燈會元》卷七〈德山宣鑑禪師〉。*6悟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六〈丹霞天然禪師〉。*7兩頭共截斷,一劍倚天寒:意指「有」、「無」都要去除。*8懷州的牛吃草,益州的馬腹脹:《禪關策進》卷一,大乘山普巖斷岸和尚示眾:「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
上一則 :
p024 編輯緣起
下一則 :
p058 學禪的目的
回上層
書目錄
033人間佛教語錄1 禪門淨土篇
p024 編輯緣起
p029 禪是什麼?
p058 學禪的目的
p082 如何參禪?
p122 禪定與般若
p148 禪者的生活修持
p172 禪的智慧風光
p205 何謂淨土?
p228 如何修淨土法門?
p242 念佛法要
p286 建設唯心淨土
p310 人間淨土的意義
p325 人間淨土的藍圖
034人間佛教語錄2 生活應用篇
p005 生活觀
p028 倫理觀
p050 修持觀
p084 處世觀
p112 儀禮觀
p136 教育觀
p158 經濟觀
p180 政治觀
p194 管理觀
p220 世界觀
p232 生命觀
p264 宗教觀
035人間佛教語錄3 宗門思想篇
p004 思想體系
p054 弘法利生
p097 法門修持
p154 佛光宗風
p212 薪火傳燈
p281 實踐淨土